不断寻求新的起点

作者:于新生    时间:2006-08-15    点击:3724

不断寻求新的起点

━━画家于新生的艺术道路

赵修道

  于新生自1975年起从事美术创作.他于1980年创作的年画《木兰梳妆》入选了第二届全青年美展,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1991年为《中国儿歌一千首》作的插图,入选在意大利举行的第25届世界儿童图书插图展览,成为在这次展览会上中国唯一的一件入选作品。1993年他与周峰创作的《中国十大古典喜剧》插图荣获文化部举办的“’93全国群星美术大展”铜奖,作品又一次为中国美术馆收藏。1994年他的《中国古代寓言》连环画评为“第八届全国美展获奖作品,再度为中国美术馆收藏。1993年他应山东工艺美院邀请举办个人画展。同年山东电视台播出了《于新生的绘画艺术》专题报导。20年中,他创作了几百幅作品,其中有14件入选世界性展览和出国展览,20件参加国家级展览,9件获全国级奖,6件在省级美展中获一等奖,100余件在省级以上出版社及报刊出版发表。
  于新生自幼酷爱绘画,也曾想进艺术学院学习,但是命运没有能让他实现自己的美梦。然而他并未气馁,发誓要找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人贵有志,逆境也会变成积极的动力,他向社会学习,虚心求教同行、前辈,他广读名著,揣摩杰作、研究诸家,努力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特别是当他接触到当地闻名遐尔的潍县民间年画之后.使他的艺术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此逐步成熟起来。
  为了研究发展民间年画,潍坊经常举办年画创作班,研讨会,他都是积极参加。与众不同的是,他更加投入,更加踏实地探索,思考民族艺术的宝贵内涵,果然他有了重大的发现和收获。民间艺术那种朴实、生动,无拘无束地表达信念,感情、理想、愿望的思维方式,富于想象、充满活力的造型特征深深地打动了他,使他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仅仅自然地表达事物的表象是不够的,只有剖析事物的内涵,并用艺术形式表达出来,进而去引起观众的共鸣,使之有所感悟、受到启迪、得到美的享受,才是真正的艺术。正如他说:“只有把自己认识到的美的东西动真感情流露到画面上的时候,才可能创造出好的艺术晶。”民间艺术打开了他的思路.使他开阔了视野,从拘泥有限自然跃向无限感情的抒发,他的艺术思想得到了解放。当然,他十分明确,研究民间艺术,井非是要使自己成为民间艺人,使艺术停滞在那种状态,他要摒弃民间艺术中那些由于历史,文化所限,因而存在的不符合美学原理、观念低狭的杂质,他是在吸收有益营养的基础上,融进现代意识和当今艺术成就。从此他的画产生了质的飞跃,并逐步形成了他特有的艺术风格,实现了由单纯表象的写实向表达事物意象更深层次的过渡。
  对民间年画的研究、改革,从50年代至今进行了多次,不少人认为已经“研究到头,发展到家”了。然而潍坊市对民间年画的研究却方兴未艾,并出现了一个研究潍县年画的热潮和群体。于新生在其中担当了骨干、尖兵的角色,由于他深入地探讨和创造,带动了这一领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重要的突破.给民间年画带来了生机,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兴旺景象。
  同认识其他事物一样,对民间年画的研究也有个由浅人深的过程,于新生通过反复探讨,首先冲破了原有研究中所形成的模式:前期的“旧瓶装新酒”和后来的向写实画种靠拢。从只在表面形式上的变化,进入实质性的继承,创造了以表达意象为主的新格局。他先后创作了《木兰梳妆》、《麦收时节》、《农家新居》、《四季娃娃》。《归来的海风》、《飘香时节》、《节气组画》,《岁始舞乐图》等大量的作品,一反那种守旧,写实化的状态,发扬了民间年画特有的重意象、重装饰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以夸张变形,简练概括的手法,表达事物的内涵和对生活的感受,构成形式感较强的丰富画面,具有朴实而浪漫的特色,他的这种继承并非是对现代文明、时代精神的排斥,相反,他的作品是更好地反映了现代生活观念。他对其他画种有益的因素(如中国画的线描,图案的构成,印象派的点彩、现代的造型……)都注意吸收借鉴,这种吸收和借鉴又不是以往那种“取而代之”,而是用来更加突出民间年画的特色,从而使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传统特点更加鲜明,时代感更加强烈。
  他创作的《农家新居》,摆脱了自然形态的束缚.把各种美好的理想农家生活平面的表现在一个画面空间之内,那人物、家畜、家具、房屋来源于真实但又不“写实”,他把他对美的想象与民众对生活的向往协调起来,组成一个新的空间,这决不是生活现象的罗列,而是美的创造。《节气组画》中的《谷雨》,构思更为巧妙,乌云变成了彩云,雨点变成了鱼,充分体现了农民对风调雨顺的期望之情。而另一幅《春分》,这边刚播下种子,那边象征丰收的禾苗就长了起来.表现出农家祈望丰收的迫切心愿。《归来的海风》画的是妻子带着孩子迎接捕鱼归来的丈夫.他干脆让娃娃飞了起来,以充分表达那种欢快的情景,真是绝妙,痛快。于新生就是通过这些富于想象的构思,把人们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在作品的艺术形式方面,无论是线的组合、画画的构成、形式的概括,无不经过严密的推敲.多次的修改使作品既有现代的观念和品味,又不脱离中国传统的民俗思维习惯。既要符合意念的表达,又不脱离现实太远。既强调画面内在的真实,又注意其外在形式的美感。他用实践证明了:民间年画较为单纯的造型因素,同样可以创造出丰富而高品味的画面。
  在于新生艺术实践的影响下,潍坊年画出现了新的面貌,这一艺术探索成就在年画界乃至美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博得了专家的好评,在全国年画理论研讨会上,诸多专家均对此做了肯定,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他闯出了民间年画的新路,然而他并设有陶醉于已取得的成就,又继续向其他领域伸展,他把在民间年画中吸取的营养浸透到中国画、连环画、壁画,插图等创作中去,从而创作出一批独具一格,面貌新颖的作品,为这些门类又增添了一种新的画风。他创作的《小夜曲》等中国画、《猛虎报恩》等连环画、《仓颉的传说》等壁画等无不带有民间绘画的烙印。这些作品并非局限于某一具体事件、人物、环境的外象,而是通过富于想象的构思、熟练的笔法去塑造和表现符合艺术内在规律的,高于生活的新形象、新意境,从而开拓了题材的深度,增强了作品的力度,使他的作品更加生动,耐人寻味。
  《仓颉的传说》溶民间绘画、中国传统工笔画及装饰绘画于一炉,使画面既见传统底蕴,又具现代品味。画面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神秘的空间,使我们在现代文化的观照下,去迫寻和体味祖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和博大。他近期创作的连环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画法更为熟练和随意,他以多变的笔法,夸张而传神的形象,把这些寓言故事表现的绘声绘色。特别是对民族民间绘画的精髓――线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随着情感的起伏,驰骋于画面,刚柔相济,组合得当,有时拙朴,有时流畅,形成富有韵味的画面。作品风格轻松,而仔细揣摩有十分严谨。随意并非随便,绘画要达到这一境界是不容易的,没有踏实的基本功是办不到的。这件作品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于新生对民间美术的探索成果,也代表了他所达到的最新水平。
  1986年,于新生到山东艺术学院学习,一般人推想他学民间年画或中国画是当然的,然而他却选择了油画,正如他说:“艺术之路是广阔的,然而无论走哪条路,要取得成功都需要全方位的学习”。艺术的规律是相通的,从古今文化的纵向源流延续到东西方文化的横向兼容对比,他都有着极强的求知兴趣,正是由于他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从而使他的作品既具传统功力和现代品味又与众不同。也正是在这种全方位的学习中,于新生继续不断的延伸着他的艺术之路。
  于新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不是在陶醉,而是在苦恼,他唯恐自己陷入既定模式而不能自拔,他要抓紧考虑下一步该怎样走,用他自己的话说:“重复别人没有意思,重复自己也同样没有意思。”正是这种不懈追求的客观心态,才使他在艺术的天地里不断寻求新的起点。
 
〔《美术》1997年4期〕

上一篇     下一篇

地址: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造型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科技园路)邮编:250300

鲁ICP备14004444号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