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传统 着眼现代 ――著名画家于新生先生访谈
作者:于新生 时间:2007-02-16 点击:5735
研究传统 着眼现代
――著名画家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又是一年的春节到来,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专访了多次在全国美展中获奖并对年画颇有造诣的著名画家于新生先生。
谈年画:年画要在吸收民间元素的基础上拓展
记者:大家都知道,在您的艺术生涯中,吸收年画等民间美术的作品占了相当大的部分,很多作品曾在世界各地展出或被收藏,像《喜船》《农家新居》《中国古代寓言》等,均获过全国性大奖,您能谈谈是如何与年画结缘的吗?
于新生:我大约是从1974年开始接触年画的。当时我是寿光县的下乡知青,那时的新年画创作很兴盛,作为一个年轻的业余美术作者,我有幸参与了文化部门及出版社的新年画创作活动。经过一段时间对民间美术的接触,从艺术观念上对其有了进一歩地认识,感觉年画这种民族的艺术形式包含着绘画本原的、朴素的艺术基因。直到后来我成为了专业画家,也没有放弃对年画的兴趣,并吸收新的观念及形式元素与民间美术相结合创作了一些作品,这些作品曾多次入选全国性展览,得到了专家和社会的认可,从此就这么一直画了下来。
记者:您现在作为专业画家,从专业角度进行年画创作,能结合您的获奖作品《喜船》,谈谈您与民间艺人在年画创作方面有哪些相通和不同之处吗?
于新生:民间年画艺术特点的形成与其特有的思维方式及造型观念有关,它受几千年来民俗及伦理的制约,表达是民间审美的一种特有意象。此外,其艺术特色还与木版印刷的工艺特性直接相关,由于木刻制版的限制,民间木板年画的构图就必须要饱满,使线条布满整个画面,印刷的时候纸张才不至于塌陷下去,其颜色也受到套板印刷的限制,只有红、绿、紫、黄等单纯的几种,这些特征都是由其工艺形成的。再从专业画家的年画创作来看,虽然在创作时他们也吸收一些民间艺术语言,但其思维方式、艺术追求及要达到的艺术境界与民间美术肯定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创作的年画《喜船》,其中也有一些民间艺术的语言符号,可其画面整体的构成关系、人物造型就不完全是民间的,而是从专业绘画角度在吸收民间艺术语言基础上变化出来的造型。同样是表现人物,民间艺人往往是源于传统的程式或是由主观意象创作出的一种造型,基本属于感性的东西,而专业画家在创作时则从理性方面考虑得较多,在整个画面的构图中,要看其需要什么样的“形”,怎样去设计这个“形”,以及这个“形”在画面上跟其它“形”的关联和作用等等。像《喜船》中画的荷花,虽然其造型基本上采用了民间美术对称的方式,但“形”与“形”的组合却非是随意的,它的形式骨架要依附于整体理性地排列设计,并通过这种排列来把视点集中到画面的人物身上。在色彩方面,《喜船》吸收了民间美术喜庆吉祥的赋色特点,大面积地使用红色来表现热烈的气氛,但其色彩设计同样是从专业创作的角度出发,以色调来理性地统一整个画面。由此可见:专业画家进行的年画创作,只是对民间美术进行结合与吸收,并不是要去画民间美术。尽管民间美术给我们很多启示,但我们总归不是民间艺人,照搬是不可取的,也不可能画出与民间美术完全相同的东西。
记者:据了解,中央美院已于80年代末撤销了年画专业,随后山东艺术学院的年画专业也改名为版画。艺术院校里年画作为一个专业已经不存在了,画年画的画家也少了。那么,我国传统艺术中的年画其历史命运又将会如何呢?
于新生:当时中央美院与山东艺术学院设置年画专业,从专业层面及美术教育角度培养人才,对年画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吸收,这是非常必要的。但年画的兴衰是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相联系的,同当时社会人们的文化观念、生活水平、风俗习惯等密切相关。在现实生活中,年画是一种实用美术,老百姓过年张贴年画,并不是要将年画作为艺术品收藏流传下去,而是从祈福纳祥、驱邪避灾、装饰民居等角度去进行实用。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民间美术比比皆是,人们在民居里烧火做饭,墙壁被熏得很黑,过年贴几张年画就添了喜祥,起着去旧迎新、祈福避害及装饰的作用。现在人们居住条件好了,连农村都时兴装修了,有的还学着城里人弄一些所谓的名人字画挂在家里,使年画的实用性日渐式微,人们很少再贴年画了。现在有关部门所以要提出抢救民间艺术,就是因为民间艺术的社会实用性变得越来越弱,也越来越少,所以才抢救。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进一步变化,恐怕以后人们再想看过去那种纯正的民间年画、泥玩具、老虎头帽子等民间艺术品,就只好得去博物馆或收藏家那里去看了。但民间年画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符号是不会消亡的,它会在新的时代里被挖掘、保护、研究、利用,并会以新的观念去尝试这种传统文化符号进一歩拓展的可能性。
记者:在挖掘、抢救年画等民间艺术的过程中,您参与或了解的具体工作有哪些?
于新生:我很早就开始了年画的研究和创作,对年画的情感是很深的,也收藏了许多的年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品。现在年画虽然在民间不流行了,但是却越来越引起一些专业画家和研究者的关注,仍有不少人对此进行着有益地探索。我现在的人物画创作及水墨写生作品也一直在尝试把年画的一些元素结合进去。除此之外,我对古文化图形的研究也是由对民间艺术的兴趣而触发的,我发现民间艺术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方式与原始艺术是相通的,其对原始文化图形的解秘具有重要的参照作用,因而我对此投入了很长时间和精力去探索民间美术与原始图形的文化联系,尤其是对龙文化图形起源的研究,我从一种新的视角有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和发现。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图形,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研究它就是研究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这项研究我已做了几十年,虽然因此放弃了一些画画的时间,但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值得去做。
从社会大的范围来看,国家也在进行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抢救,并对此有专项资金的投入。我们应该意识到,当前挖掘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已经是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歩,要像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一样形成全民的一种共识。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是全国三大年画产地之一,当地通过对杨家埠年画的挖掘、研究、宣传等工作的开展,专门设立了杨家埠年画研究所,还建立了一个民俗文化村。现在也在尝试民间年画同其它艺术形式的相互结合,尽可能地做一些现代人能接受的艺术品种,比如与潍坊的风筝文化结合以及旅游开发做成纪念品等等。从专业层面也要对其进一歩整理研究,培养创作人才,尽可能与现代观念及形式结合,使其以一种新的形态延续下去。值得注意的是,现在有一些文化品位较高的人又开始将年画等民间美术品作为一种家中的装饰陈设,这是民间艺术参与当代社会生活的一个新特征,但这些年画明显已是艺术收藏品而不是实用品了。
谈国画:艺术家既要有艺术个性也要有社会责任感
记者:您的国画人物作品从题材、风格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征,能谈谈您最近这方面的创作情况吗?
于新生:除了大型的国画创作之外,我最近还时常画一些水墨小品,主要是想通过这些画回过头来对中国传统的水墨语言去进一步地把握,以此来探究传统绘画语言中的笔墨运用,尽量地在画中使单纯的笔墨语言包容的东西多一些,使其从形式语言、笔墨处理上达到一种高的学术品位。我之前的人物画色彩用得比较多,墨的东西少,最近创作的水墨小品主要是以墨为主,这种艺术元素的单纯性使我的心情得到一种放松。但这只是我这阶段暂时的一个关注点,我不会把自己一直局限于某种风格或样式中,将来还打算把我原来学过的油画、年画的东西结合到国画中来进行一些尝试。
记者:有很多画家会因为市场喜欢某种风格,便去迎合别人的喜好而画画,您怎么看待自己的艺术追求与社会需要这种关系呢?
于新生:我画的水墨小品在社会上可能会得到一些人的喜欢,但这并不是说我要画俗画,我主要还是想通过水墨画这种形式得到一种学术上的磨练,以此来体会掌握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中国画从语言形式上有很深奥的东西,其技法也并不是哪一个人说掌握就能很快掌握得了的,它需要功夫,需要一个长的过程。在大的艺术着眼点上,我还是要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更关注一些学术方面的探讨。画家的作品要有时代观念和学术探索性,以此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审美样式,让欣赏者自己去选择审美对象,而不是去一味迎合某种通俗的趣味。
但任何人生活在社会上,又都离不开竖立自我和适应环境这两个方面,就艺术家而言,树立自我就是要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如果一个艺术家一味地迎合世俗,没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和追求,那么它就成俗画家了。而另一方面,他也要适应环境,否则就不能生存。人在社会中存在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制约,如社会伦理、法律、规章制度等等,因而艺术家也不能偏执到一个极端去。尽管你的艺术天分很高,艺术观念也很“前卫”,但艺术总是要与社会接轨的,最终还是要给人看的!就像凡高,他精神偏执,当时只按自己的想法来画,似乎不考虑画能不能被世人接受。他生前只卖过一张画,是他弟弟为了安慰他而买的,可这表明他活着的时候还是想把画卖出去的。最终凡高的艺术也是由于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才能在美术史上有了一个定位。艺术家追求艺术个性没有错,但不管你的个性有多强,总还得应该有点社会责任感吧!“前卫”具有艺术观念的先知性,这是正常的,但如果你的艺术完全与社会脱节,甚至背道而驰去与人类反动,那你的艺术在社会中有没有必要存在,就得值得考虑了!
2007年2月于济南(山东侨报记者 张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