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生《甲午海战》创作访谈

作者:于新生    时间:2012-12-09    点击:3030

于新生《甲午海战》创作访谈

 

记者 傅晓燕

 

    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对“画家”一词有了如此的阐释: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职业,具有思想家的深刻和艺术家的才华,此二者完美地统于一身,才有可能取得些许的成就,才有可能立足于世、取信于人。一个没有思想的画家笔下出现的只能是无意义的符号,有些符号表现出一些动机,但很难说是文明的升华。要成“家”立“业”必须走在时代的前头,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敢“破”敢“创”。而如今,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观念在转化。艺术有与政治经济紧密相关的一面,但它又以其对人生的严肃思考和超前瞻视而意味无穷。艺术是个复杂的载体,是人的生命意识的展露与张扬。画家笔下的万物,无不寄托着个体的感受而引起群体的共鸣,因此其思想通过形式表现着时代的需要,这需要的不是简单的附庸而是积极的引导。在“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进程中就聚集了一批这样的画家,他们为创作研究史料、扎根传统、深入生活、废寝忘食、闭门谢客。相信唯有持如此创作精神,他们的艺术才更有价值,才会给人以灵魂的悸动和永久的思考。画家于新生便是这项“创作工程”中的一员。

  记者:您有很多全国获大奖的作品是反映新农村生活的,这些作品为大家所熟知,而这次“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您选取了《甲午海战》这个战争题材,这样的题材您之前的作品中很少有涉及,原因是什么?

  于新生:当面对《甲午海战》这个想画又不太熟悉的题材时,我感觉到了更具挑战、刺激、新奇的意味。这个题材不仅是山东省的一个重大历史题材,也是全国的重大历史题材,在“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中,也有画家画过这个题材,但是最终画稿没有被确定,可见这个题材表现的难度。因此,我感觉画好这个题材对于我和对于这段历史来说其意义就更显重大。

  记者:在这次“创作工程”的评审过程中,很多画家的草图没能经受住评审团一轮轮的评选,最终被淘汰,其中也不乏有名气的画家,如此看来历史画创作并非所有人都能驾驭得了。

  于新生:历史画创作是对历史的思考,不是历史的图解。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对这段历史的看法和认识,并不是简单的处理好画面构图、形象、造型、表现语言就行了。怎样使历史画创作能具有现实意义,真正打上时代的烙印,又能与艺术形式完美的结合,确实是每一位参与其中的艺术家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记者:您在博客中曾说道,“ 一切要从最基础的东西做起,《甲午海战》的创作就是这样开始和进行的”。这“基础”包含哪些内容?

  于新生 :一件美术作品的创作其表现内容与画面基调的把握十分重要。首先要做的就是研究掌握史料,确定创作的基调。对《甲午海战》创作基调的把握同样是须阅读研究有关史料,了解战争的始末、产生影响及失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才能对表现内容和表现角度进行归纳确定。

   记者:这场战争以惨败为结局,但是它也让国人痛定思痛,留给我们很多启示。在整件作品的基调处理上,您是如何把握的?

  于新生:甲午战争是一场中国失败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块伤疤,其气氛基调的把握就更显复杂,它既有战争失败的悲怆、惨痛和无奈,又有中国人在面对侵略战争的英勇抗争,因而,《甲午海战》的创作,它应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其基调的把握是如何在体现悲怆、惨痛、抗争的同时给人们以惊醒和思考,让人们就此事件去以史为鉴总结历史的经验,去吸取教训铭记这一历史的伤痛。并在此基调的基础上,选择情节,通过多方面因素的集成去营造作品视觉的冲击力。

  记者:时隔百年,对作品中的一些人物、武器装备、战舰等的造型如何才能把握的更准确一些?

  于新生:201010月我专程赴威海刘公岛甲午海战纪念馆等处考察,在事件发生地感受这一历史事件的环境特征,并搜集创作的形象素材和资料。对人物当时的形象、特征、衣着以及舰船、舰炮、枪械装备、战争环境等都做了大量的考证,同时也观看了大量的与此题材有关的电影、电视剧、历史图片资料等,以备用于这件作品的创作。

  记者:以往的不少展览中,也有一些大尺幅作品,人物众多,站队式地罗列着,没有什么情节,显的概念。《甲午海战》在情节和人物的选择上您是如何考虑的?

  于新生:如何从这些复杂的关系和事件中遴选出适合美术作品表现的情节,并通过典型形象的表现去反映整个历史事件的主题意义,是此次创作进行的重点环节。我一开始的构思是以海战为中心情节画一件三联画,后来反复考虑感觉此类形式以往表现太多,最终还是放弃了。

在中日海军主力决战中,北洋舰队尤以邓世昌的“致远”舰在舰体受创的情况下,撞击敌舰“吉野”的一幕最为悲壮,它即体现了战争的残烈,又体现了无畏的民族精神,还预示了战争的结局。我决定根据这一思路去进行《甲午海战》创作的构思,并围绕这一构思设计了多个小构图,最后的构思是:就画一艘创伤累累以最后一搏的决死精神冲向日舰的炮舰,这艘舰非一定是“致远”,人物也非局限于“致远”将士,而是利用这艘舰把画面中所需要的海战特征集中在一起,把甲午海战的悲怆、惨痛、抗争的特征集中表现出来,以这艘舰来象征甲午海战中的整个北洋海军。  

  记者:在历史画创作中,您怎样看待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

  于新生:历史的真实性无疑是艺术真实的基础。但艺术的真实不是也不可能等同历史的真实。一幅历史照片可以是真实的,但就整个历史史实而言,照片又是局部的、片面的。因此,它的真实性只具参考作用,无法涵盖整个史实的真实性。艺术创作是在遵重现实基础上加以想象的物化形态,艺术需要想象,想象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想象又与艺术家生活经历、知识修养相关联。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人们对现实的理解与想象不同,如何反映表现当时历史生活与当代变化了的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一直是历史画创作的核心课题。那些真诚的思考历史与现实并展开想象的羽翼表达人们的理想愿望和社会进步要求再通过技艺精湛的描绘得以流传下来的作品,成为我们一再诵读的经典,即使时光流逝、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这些杰出的艺术家和优秀作品依然能够获得永久的生命力。

  记者:您对当下历史画创作的前景和意义怎么看?

  于新生:艺术品市场红火了,很多画家迈进了市场大潮中,画家的作品变得以迎合市场为主,主题性创作似乎是进入了低谷期。画家对主题性创作热情不高还在于这样的创作要投入很大精力,而且作品完成后去处也不明朗,容易出力不讨好。近几年,特别是“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实施之后,国家出资并作为一项艺术工程扶持这类创作,再次带动起了画家的创作热情,以致全国很多省份都积极响应,各自组织本省的“创作工程”。国家从经费上给予支持,就是要选取一批有水平的画家进行主题性创作,这些作品不与市场接轨,直接由博物馆或美术馆收藏,这不仅是国家对绘画艺术的重视和画家的肯定,更使画家的社会责任感的找到了有的放矢的体现,并通过这些创作,让大家在浮躁的艺术市场中重新考虑美术的功用。多少年以后,观众会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通过作品来评价这些创造或再现了历史的艺术家的智慧才情和伦理品德,因此,历史画的价值会由历史来评判,有责任的历史画作者在文化史上也就会更具影响和价值。从全国到各个省市的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来看,它不仅是某一个画家的个体创作,也是一个群体的“创作工程”,只有艺术家们共同探讨这一课题,在尊重历史、关注现实,不断探讨,努力提升创作艺术水平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好历史,完成好历史画的创作,奉献我们这代画家的绵薄之力。

山东商报2011822

(该文发表后经本人整理)

 

上一篇     下一篇

地址: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造型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科技园路)邮编:250300

鲁ICP备14004444号 网站访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