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里春韵
作者:于新生 时间:2013-06-10 点击:4150
写生
戏楼
瑶里春韵
于新生
又下雨了,冷冷的春雨把出门人刚释放开的心收紧了,紧得牙都打着磕碰。我们与那些动物们,都身体紧缩着,承受着这片雨雾的“润蒸”。是光线变暗了的原因,紧缩中眼睛却大而开张,望着雨中的瑶里。
瑶里的民居已被这雨雾“润蒸”了几百年,原本的白墙灰瓦被蒸成了统一的铁青色,勾了裂痕,皴了雨迹,染了青苔,点了菌斑,再加上砖石原来或红或青的本色,则层层相互叠压、交织、浸透,使这些色彩在岁月的调和下,显得更加丰富而又浑厚。房顶上水波纹般的灰瓦凝固了,在雨中像铁一样的重,盖在房体上,又沉沉地压在大地上。巷道的石阶在雨中反射着天光,映进了周围房舍的影子,变化着这里曾有过的梦幻,聚成了一洼一洼奇异的水光幻影。这些幻影在岁月的流逝中又被行人的脚步踩踏着,闪烁飞溅,破了又原,原了又破……民居周边的植物变得更浓绿了,更饱和了。水分充盈了植物的根、茎和叶体,溢出了葱茏……凝重,也许就应该是这里最本真的风貌,如同一幅水墨未干的写意画卷:显出润泽的风韵,显出丰富的层次,显出雄浑的笔触,显出苍茫的精神。
瑶里
雨后春山
老民居
街巷
祠堂是民居中最高大的建筑,它曾是族宗的居所,祖先们的灵位原来就供奉在这里,是只有本族子孙才能进入祭祖的地方。可如今祖先们的灵位大多已不知魂归何处,祠堂也就闲置起来。现进入祠堂的多是被岁月淘汰废弃的农具杂物和外来的游客,光宗耀祖之氏族圣地,已物是人非。祠堂中央总开天井,天井是天地交合的通道。阴阳交合而生万物,交合而至子孙繁衍。雨水又是天地交合的使者,水能生财,上天甘露降临,自是“四水归堂”,唯己独享。
天井
狮岗胜览[1]里的木雕让人惊叹。梁栋、栏檐、门窗、屏扇无处不雕。雕则布局得当、错落有致!雕则玲珑剔透、精美致极!此是我所见过的南方木雕之绝精者。我曾阐发过不同时期的艺术无高低之分的言论,因为,艺术是反映,是不同的思维方式、社会形态及生产力水平的反映,不同时期的艺术是不可相互替代的。我敢说:一个现代人是做不出古代艺术的,即是强行去做,那也只能是摹仿!是赝品!因为你已不是古人了。
鸟儿啼鸣,蝶儿舞翅,溪水碎响,山影屏日。田园呈现在民居周围的青山绿水间,红壤上覆盖了绿绿的植被,篱笆区隔开了庄稼和蒿草,芭蕉和棕榈高高矮矮地散落在田垅地埂之上。土地和庄稼的气味通透着人的心肺,通得心旷神怡,身清气爽,如痴如醉。居此之人出入在这田园与老屋之间:开门种菜豆,入家摘瓜归,日品溪边茶,餐食田中粮,抬眼观山景,低头听鸣泉……只有置身于田园中,才能真正体会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之情。将来,我如得修退,也希望能置得一处田园,开得半亩荒地,盖得三间草庐,以追效陶令之梦。
田园
山坡人家
瑶河木桥
瑶河边的古水车不再转动了,它已凝固成了这风景中的一尊雕塑,见证着瑶河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祥总是离不开河。有河就有水,有水才有生命。雨水经树丛的过滤汇同山泉注入瑶河,致瑶水川流不息,清澈见底,人饮之甘冽清肺。当地人饮、刷、洗、涮全用河中之水,河水却总是永清无浊。天晴之日,河岸边有村妇躬腰而洗,石上捣衣之声传来,“乒”“乓”入耳。待半晌之时,两岸竿绳上便挂满晾晒的彩衣,五颜六色地衬映在青青的蓝天、绿绿的山影和灰灰的房舍前,斑斓异常。本地人将河中之鱼奉为神灵,从不捕食,或红或黑的鲤鱼在水中摆尾闲游,成群结队。游人观鱼常抛食于水,一时间便水翻鱼跃,成为当地一景。有木桥、石桥架通于瑶河两岸,上游木桥通连处尤是景色宜人,桥两侧有巨大樟树隔岸展臂,伸出的树枝几乎可勾背搭肩。木桥之上,行人相对而过会贴身擦体,以致情侣们到此,必试做一次桥上相会之戏。
瑶里原谓“窑里”,是景德镇一带烧制瓷器的古窑址所在地。宋时景德镇曾名昌南,“china”一音便是外域贸瓷商人由昌南译音而来,其音谓瓷器,也谓中国。是瓷器成就了昌南,也让外域因瓷而了解了中国。著名的烧瓷原料高岭土就出自离瑶里不远的高岭,现矿土已竭,禁止开采。瑶里附近山中至今还存古窑多座,古窑之地散落有被碎的瓷片窑匣,田间地头也常有瓷片从壤土而出,并时常有人寻得年久且花纹可观者。可以想见,当年在这青山绿水间之情景:瓷窑座座,青烟袅袅;能工巧匠,云集于此;驿道之上,车流马嘶;瑶河之内,船来帆往……各路瓷匠画工竭尽奇思妙想,创造出了光彩夺目的艺术瑰宝,成瓷之器被官家督选,被商贾贸易,进奉于宫廷,销散于各地。
老作坊
老窑址
梅岭
梅岭的春山很美,这美源自山上的绿树。有些树就像生发的蘑菇般拥挤着伏盖在山体上,相依相偎,密不透风,远望去竟让人看不到一点山石的裸露。不同绿色的组合,形成了协调变幻的色调;构成了丰富自然的画面;奏响了生机昂然的乐章。墨绿色的是常青类的树木,整年枝叶不落,葱绿无衰;淡绿色的是落叶类树木,刚生发出的春叶,柔黄柔绿,簇簇如年少可人的粉黛娥眉。至夏,柔绿之树也成墨绿,大山便浑然一体;至秋,此树则由绿而红,大山便红绿对映;至冬,又落叶成枝,大山便灰绿相谐。是树,成就了大山一年四季多彩多姿的奇异幻化。想到米家山水以点之运用对南方之山进行表现,虽得墨规水韵,但与此景相比,实是画不能及。树木形状的变化又形成了美的节奏:挺直的毛竹成林成片,远望去如毛似发,穿插交织在圆点状的树木间,组合为自然中线与点的对比。山脚之下,又横了栅栏篱墙,穿了驿道古桥,连了曲溪流瀑,更使这山景添得一番灵动,加得一番情趣,现得一番生机。
5溪边
进入山里。山溪曲回,栈道直折,路溪协随,对应成趣。天际间响瀑依峰而降,声振山谷。树木浓荫中日光花影现于路中或身上,朦朦胧胧,迷迷幻幻,入山者便融混于密林之间,成“天人合一”之象,得“归隐山林”之境。有山亭置于溪水之旁,歇坐于亭内,观景悟道,好不逸然。只是:少了香茗,没了醇酒,缺了对酌之人……
[1] 位于瑶里镇一步岭,外形为西欧风格,内部结构趋于徽派传统建筑。
2013年4月于江西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