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高画自逸---在魏启后先生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作者:于新生 时间:2014-12-26 点击:3982
品高画自逸
---在魏启后先生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于新生
非常羡慕刚才发言的各位,有的跟魏老是世交,有的是魏老的学生,有的存了魏老的许多字画。而我从未与魏老见过面,所以,我在这里只能是羡慕大家。但我很愿意被邀请来参加本次研讨会,也很愿意就魏老谈一下我对其为人为艺的认识,尽管只能是间接的谈对魏老的感觉。
我认为魏老是当代的一个高士。高士是对过去高尚之士的称谓,是指人的思想品格、文化修养、艺术造诣都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境界,但又不趋炎附势,居高自傲,而是淡泊名利,返璞归真。现在,高士很少了。可魏老就是这样的人。他的文化品味、书画造诣水平都非常高, 在很多人为谋求地位,争名夺利的时候,魏老却不去做这样的追求,而是平易近人,深居简出,喜欢在家接待欣赏他字画的普通百姓。因而, 在喧闹的社交场合中见不到魏老也就不足为奇了。
魏老的这种品格,在他的作品中也反映了出来,他的作品有一种“逸”气,一种超凡脱俗之气。看他的作品,其内体现出很深的传统文化修养和内涵,法度与画理也极其讲究,但他又不是生搬硬套,刻板僵硬,而是轻松自然,洒脱灵动,得心应手。品高画自逸,这是我对魏启后先生为人为艺的总体印象。
大家谈到魏老非常注重写生。他画的竹子,他画的鱼,都是从写生当中来的。传统中国画是讲写意的,表现的是对事物的意象,是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心中之象。写生是西方绘画的表现方式。魏老的这些作品尽管也是写生,但我觉得他的写生方式和西方的写生方式不一样,他的写生仅是用来观察和了解对象特征的方式,而写的依然是中国画审美情趣中的心中之象。绘画和哲学是相联系的,中国绘画和西方绘画所以有不同的特征,是因为它们认识事物的观念不一样。中国的传统哲学是一种有机式哲学。什么是有机式哲学?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认为万物都是联系在一起的,自然、社会和人是相通的,人依据对自身的认识去解释世界,从而便产生了万物一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这种观念把一切交织融合在一起,把万物的本原归于阴阳,归于太极。体现在中国书画中,绘画表现的不仅仅是对象的外在表象,而是在整体画面和一笔一画中,体现出画者认识自然、社会和人联系在一起的综合意象,因而中国书画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特征。西方近代哲学与东方传统哲学不同,它是一种近乎机械式的哲学;其很明显的一个特征是从精神和客观物象分析研究入手去进行对象的深入和分化,它关注的是个物的自身特征和价值,认为世界是多种个物拼合的,是机械式的。机械式哲学可以把某一部分单独抽象出来研究,可以把某一部分去掉,换成另外一些部分,也正是这种不断的分析和拼合,形成了科学研究对物象的分化,表现在绘画中则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现代绘画样式。很明显,这种方式对于科学研究是有效的,但体现在艺术方面有时就会显的生硬,有的形态甚至只剩下了一个形式的空壳。但东西方艺术又因其各自的特点互为补充,从而形成了当代艺术多元化的格局。
刚才郭志光先生说:魏老是以写入画、以品入画、以情入画。也说明了中国哲学在魏老作品中的体现,就是以画体象, 以画体道, 以画体人,是万物一理,天人合一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我们看中国的传统艺术,看魏老的作品,书法和绘画是相通的,一个人的书法和绘画的气息也是一致的。画家的画,它不是简单一张画,它体现的是画家的思想,是画家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识。这也是认识魏老的作品,认识中国书画艺术特征的一个根本所在。
魏老可贵的一点还在于:他的书法作品,绘画作品造诣都很高,但他不是孤芳自赏,而是把他的作品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大众。我不是太清楚魏老生前的书画价位;但是,从一般百姓都能够收藏魏老的作品来看,他生前书画作品的价位不会太高。就是说,老百姓都能够接受,能够买得起。从这一点看,尽管他作品的艺术品格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但是他却并没有将此用金钱的价位去做这种艺术价值的衡量,而是让他的作品进入到普通百姓中。我觉得魏老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学习。应该让现在的书画家们反思一下:我们的绘画追求的是什么?是作品的价位?还是作品对于社会它实际的审美价值?
魏老的这个展览馆,我是第一次来。知道这个展览馆和今天的研讨会都是由民间人士举办的,借这个机会我表达对主办方的特别敬意。我认为收藏家和书画家的关系就要有这样一种良性的循环:书画家不在了,我们的收藏家有义务去宣传他的精神、宣传他的作品。这样,中国的书画艺术才能从单纯的市场关注走向更高的层面,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发扬光大。
谢谢各位!
2014年10月3日
(根据有关方面提供的发言录音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