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土
作者:于新生 时间:2016-05-24 点击:3695
厚土
于新生
黄土坡
这土很厚:厚得能雕饰出造化的千塬万壑;厚得能浸润出民族的几千年文明。
这里生命的脸庞也很“厚”:厚得能呈现出岁月的日晒雨蚀;厚得能垒砌出陕北高原的气象万千。
在这厚土里:积淀着黄帝部落开创华夏古老文明的曙光;积淀着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碰撞与融合;积淀着吃苦耐劳、性情剽悍的淳朴民风;积淀着意志强坚、不屈不挠的高原精神……
河边的老戏台
出村
不同的生命一定会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生存环境一定会孕育出不同的生命状态。生命在这片厚土上叙说着活着的最本质内容:是黄土高原的悠悠岁月,是年复一年的辛勤劳作,是风调雨顺的殷切祈祷,是生殖繁衍的诚挚期盼……是生命在阳光下、土地上、河流间与自然依恋、抗争的生存故事。
把住处建在这厚土里,是对陕北人“土生土长”最贴切地诠释:大地是万物的母亲,这窑洞就像母亲的子宫,它孕育、护佑着生命,让生命一代代地繁衍生息。窑洞狭窄朴素,它只能容得下生活必需的坑、柜、瓫、锅;窑洞阴暗潮湿,它只有在太阳对向窑门时才能把光线照进洞里。可这里的人祖祖辈辈却总是离不开这窑洞,总是依恋着这厚土,因为,它是生命出生养育的地方,它记叙着人与土割舍不断的生命情缘。
窑洞聚合成的庄园是高原上少有的富家居舍,它结合吸收了民族传统的精华,集中体现出了陕北人的文化和智慧: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土石砖木,雕镂凿刻;门楼庭院,朴厚华美。美既是观念的,也是形式的。传统观念及其美的形式,在这片厚土上体现出了特有的风采。
遗存
生命的遗迹留在了这厚土上,证明了生命曾经的存在,让看到它的人,想象着它活过的样子。生命会死去,这是自然规律的必然。生命又不会死去,因为它活的痕迹会将生命在不同的时空中联系了起来。人类正是用这种方式,进行着文化的延续并形成了文明的历史。
从黄土高原上突起来的山丘叫做峁,它是这里最基本的自然个体。峁是土的,也是近乎秃的。峁上无茂林修竹,无奇花异卉,有的仅是人畜赖以生存的少量庄稼和蒿草,但它却比那些奇险峻秀的石峰要平和淳厚的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这淳厚的峁,淳厚的土,生成了陕北人淳厚的品格。窑洞就筑在峁上或峁下,随着人的消亡和繁衍,窑洞也在不断地废弃或增加,可这峁却是永恒的,它总是不增也不减地与日月一起注视着这里的时光变迁和生命荣衰。
窑洞的近处和远处是人们开垦的土地,它一片片横斜错落地披挂在峁上,就像人们为峁精心装扮的外衣。土地植种上枣粮稼禾,山坡点缀上白白羊群,土壤的芬芳与汗水拌合着散发出了人们的期望。一曲《道情》随风刮来,信天游荡在山峁沟梁间,穿云透土,荡气回肠,余韵不绝……
神庙
庙会
在这黄土上“活”着的还有神,神是不住窑洞的,因为神是“超凡”的,他(她)无需土地的孕育和繁衍。人们把神安置在庙里,庙要依神的身份建在这土之上不同的地方:天神庙建在峁顶离天最近的地方,水神庙建在河边离水最近的地方,祖神庙建在村旁离人最近的地方……神是长生的,似乎永远也不会改变他(她)们的模样,可这庙却是有老有新,有的破旧坍塌了,有的正在翻新和修缮。但不管人们心目中的神是多么“法力无边”,庙里的神和他们的住处却都是由人赋予的。神只有借助于人的智慧和那些没有生命的材料才能得到永恒:人们用泥、石、木做成神供奉在庙里,把神的故事描绘在庙的墙壁上,这才让没见过“真神”的凡人看到了神的形象,知道了神的事迹。是人创造了神!神要靠人们的虔信和供奉活着!人们希望借助神与天地进行沟通,并盼望着神对人的回报,可这盼望等来的仍然是盼望,依旧还是人们心灵中对祈福纳祥和驱邪避害的永久期待。
庙会是人与神沟通的日子,人们带来了祈祷,带走了希望。在漫漫岁月中,人们正是通过这种与神的交流抹平着一个又一个不幸,使生命在不断地期待中活着。庙会上要唱大戏,戏是用来娱神的,也是用来娱己的。在人们对神灵的装扮和演绎中,在人们在对故事的叙说和演唱中,连结着人与神的感应,进行着人与历史的延续和精神伦理的传承。
看戏
路
其实,人的心灵才是至上的“神”,它借助于双手不断地进行着女娲“抟土造人”式的生灵“创世”,这些生灵有纸剪的,笔绘的,面塑的,布缝的,石雕的,丝绣的……
活过的人和活着的人留下了路的痕迹。路把窑与窑联系了起来,把人与人联系了起来,把峁与峁联系了起来,把陕北高原与外界联系了起来,把过去和现在也联系了起来。众多的峁又汇集成了塬,把生命、把窑洞、把沟壑、把土地、把一切都融合在了塬的怀抱中。塬向天际漫延,起伏跌荡,苍茫无际……
塬
黄河流过了塬,时而咆哮,时而平缓,它携带了塬的黄土,也携带了塬的精神,溶成了黄色的水,浸染着子孙们的心灵和皮肤。
登向高处,黄河弯曲着伸长起来,流贯华夏大地,与天地融在了一起。细小的水纹看不清了,流动的水声听不见了,苍茫和雄浑融去了细节。此刻人与黄河也相融了起来:似乎,看到了自己血流的样子,听到了自己血流的声音……
2016年5月于陕北
于新生陕北水墨写生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