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六法”运用
作者:于新生 时间:2020-10-08 点击:4736
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六法”运用
于新生
魏晋时期在绘画理论上即对中国画的法则就有了系统的著述。南齐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之说,从此“六法论”便成为了我国历代绘画创作和批评的重要准则。“六法”的内容是:气韵生动(对画面的整体要求)、骨法用笔(笔墨方式)、经营位置(构图章法)、应物象形(造型方式)、随类赋彩(敷色方式)、传移摹写(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六法”包涵了中国画创作和学习中最为基本的六个要素。中国画的传统延续到当代,虽然其风格面貌较之以前有了很大地变化,但“六法”所包涵的这六个要素对当代水墨人物画仍具有实际的意义。要画好水墨人物画,也必然会涉及到对这六个要素的把握和运用。
一. 气韵
“气韵”在中国画中指画面的总体气势和韵致。“气韵生动”作为中国画“六法”的第一要义,既是对画面总体面貌的基本要求,也是评判作品艺术水平的重要标志。“气韵”靠作品的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显现出来:“气”派生出气势、骨气等,指的是由画家贯注于画面的情绪而显现出的神采;“韵”派生出韵味、趣味等,偏重指画面的笔墨、色彩、章法、节奏等绘画要素的形态呈现。画面的气韵体现了画家的文化素养、内功锤炼、精神气质、造型能力、笔墨运用、绘画章法等多方面的总体水平。谢赫在“六法”中把“气韵生动”列为首要,即是要强调气势和韵致的生动性对画面的统治作用。
当代水墨人物画虽然从观念和表现方式上与传统中国画有诸多的不同,但同样也要讲究画面气韵的生动性。其是在传统基础上结合当代观念及绘画元素来体现的,反映的是当代画家对中国画的审美认识,表现的是当代精神和当代形式风格的气韵。
二. 笔墨
中国画的笔墨运用主要是解决好笔法和墨法。
“六法”除把“气韵生动”作为对画面的总体要求摆在首位外,“骨法用笔”被摆在了第二重要的位置,由此可见传统中国画对笔墨的重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 “夫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能书者皆能画”之说,即明确地强调了用笔对中国画的重要作用。以线为形是中国画独特审美心理的积淀物,并与画家的内在修为密切相关。“骨法用笔”要求在中国画的作画过程中用笔要有骨气和力度,有骨力的线条是体现画家气质及作品风格的重要标志,其承载了内在精神和外在形态的统一。如果不懂得中国画的用笔用线,也就无法进入中国画的大门。
笔法的运用要掌握笔锋的变化,笔锋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藏锋、露锋之分,不同的用笔方式在传达画家的情绪时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古人用线多样:既有“棉里裹针”“如锥画沙”“屋漏痕”等平稳、沉着、含蓄的用笔风格,也有“风墙阵马”“兔起凫举”等生动、痛快的用笔风格。有骨力的线条还常与“起笔”“行笔”“转折”“提按”“收笔”等运笔动作相配合来体现不同的变化:行笔下按线则粗壮,上提线则秀逸,快则灵动,慢则沉稳。在绘画过程中,使用单一笔法是缺少变化和乏味单调的,富有变化的笔触只有从富有变化的用笔中才能获得,要根据表现对象将各种笔法交织互用。用笔还要注意笔与笔之间的对比及气脉联系,使笔的起、行、提、按、转、折、收等依理而运顺其自然,做到一笔落纸,随机应变,笔笔生发,这样才会产生出节奏感和韵律美。中国画用笔出现的不同面貌,也显现出了画家秉性、气质、知识、修养的综合水平,水墨人物画要想表达出笔墨的情质与韵味,只有以内在的修为去对其进行把握,才能画出具有文化内涵且富有表现力的线条。
传统中国人物画中的用线有许多程式,仅衣纹描法就有“十八描”之多。“十八描”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是铁线描类:其线条特点是圆劲沉着,行笔均匀,富有弹性,粗细始终如一,变化较小。有和谐、宁静、柔韧、舒展、典雅的情趣。游丝、曹衣、琴弦、铁线描皆属此类。东晋顾恺之常用此法。
第二类是柳叶描类:这一类描法以中锋用笔,运用提按动作使线条的粗细、刚柔、轻重、虚实产生变化,行笔相对较快,生动活泼,雄健有力。枣核、橄榄、钉头鼠尾、折芦等均属此类。唐吴道子常用此法。
第三类为减笔描类:其特点是简练概括,潇洒豪放,变化丰富。竹叶、枯柴描等均属此类。宋梁楷常用此法。
从以上诸法的笔锋变化来看,前两类行笔多用中锋,减笔描则是中、侧锋并用。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线描方法虽然名目种种,皆源于此。
传统水墨人物画用线常摆脱客观表象的约束,注重对主观的表现和线条自身形式美感的意象表达,而当代水墨人物画由于新的观念和新的表现方式的介入,其用笔用线较之传统人物画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当代写实风格的水墨人物画则要以表现对象为依据,首先弄清线条的起止变化及来龙去脉,既要体现出对象的特征,又要在线条自身的审美特性上注意线条的气韵、主宾、层次、敞收、虚实、疏密等关系处理,还要使线条的节奏和形式与表现对象协调一致并体现出当代气息。但不管是传统风格或是当代风格的表现,水墨人物画的线条都要适于笔势、衔接自然、穿插得当、气势呼应并与画面的整体相统一。传统笔墨中的勾、皴、点、染对中国画来说是极为宝贵的绘画语言资源,要从中撷取并运用到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创作之中。当代水墨人物画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根据当代审美需要体现出新的风格形态,才能使中国画笔墨的丰富表现及其独特价值得以展现。
“笔”“墨”又是统一体,笔靠墨生,墨靠笔运。写意画不但重笔意,也重墨趣,讲究用墨的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去表现多彩的对象。所谓“墨分五色”“墨分六彩”之说,即是以此来概括中国画墨色不同浓淡的现象。
在实际操作中,墨的“五色”及浓淡干湿变化是靠在笔上不同部位蘸墨与蘸水的多少来产生的。这些墨色的变化要根据画面的需要来运用,既要有多种变化,又要同画面的整体气韵、意念表达及技法呈现和谐统一:浓墨的用笔一般要肯定,要见笔,常用在主要线条和画面醒目处;淡墨是墨色中的灰色调,它在画面中起着丰富墨色变化和调理黑白关系的过渡作用,宜表现“简淡”“空灵”的意境。“干湿”则是指笔内含墨和水的不同在纸上留下的不同笔痕:笔锋上的墨和水含量少则干,干墨易枯,常用于皴擦醒目丰厚之处;笔锋上的墨和水含量多则湿,湿墨易润,常表现在墨色淋漓漫妙之处。浓与淡、干与湿既要对比,又要和谐。对比是找出不同墨块、线条的浓淡、枯润、大小、横竖、聚散的个性特征,和谐是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衔接、转换、统一关系。水墨人物画要掌握利用好用墨技法和墨色变化,使画面达到墨色丰富、层次有致、变化莫测、意境相融的境界。
墨法的表现多种多样,但大致可分为笔上墨法和纸上墨法两类。
笔上墨法:是指笔墨在落纸行笔前,运用不同的蘸水、蘸墨方式让墨色在笔锋上产生不同的变化,从而使笔落纸后出现纸上墨色变化的用墨方法。其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先浓后淡法:笔先蘸清水适中,再在笔尖端蘸墨,后行于纸。此法在纸上易产生先浓后淡的效果。
2、先淡后浓法:笔先蘸墨,再在笔尖端蘸清水洗去部分笔端墨色,后行于纸,此法在纸上易产生先淡后浓的效果。
3、一侧浓一侧淡法:笔先蘸清水适中,再在笔的一侧蘸墨,后中锋行之,此法在纸上易产生一侧浓一侧淡的效果。也可用先淡后浓法或先浓后淡法侧锋行之,同样会出现一侧浓一侧淡之变化。
4、两侧浓中间淡法:笔先蘸清水适中,再在笔两侧蘸墨,后中锋行之,此法在纸上易产生两侧浓中间淡的效果。
这几种方法也可用于不同色彩,使之产生出色彩的丰富变化。色与墨在纸上的变化首先应注意笔上的墨色变化,笔上墨色有了变化自然可产生运笔后纸上的变化。笔上墨法除用于线条之外,还派生出了没骨法,国画以墨线勾勒轮廓为骨,不用线勾廓而直接用墨或色点染成形的画法称之为没骨法。没骨法最讲究用笔与笔上墨法的结合,下笔即可见浓淡冷暖干湿的形色变化,以此来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生动性。
纸上墨法:是指笔墨在落纸后,再用不同的运水、运墨、运色使墨色在纸上进一步产生变化的方法。其法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破墨法:在纸上先画一种墨色,在其将干未干时用另一种墨色破之,使两种色度不同的墨色互相重叠浸化的一种墨法。有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色破色之别。破墨法所产生的墨色变化给人以丰富、华滋、润泽之美,是水墨写意画中常用的墨法。
2、积墨法:此法一般是用笔墨在画过的干墨色上交错叠加一遍或多遍,以达到浑朴、丰厚的效果。多运用于山水,或做补救弱笔、败笔之用。
3、泼墨法:用较大的笔蘸较多量的墨水或色水挥洒于纸上,如同将墨色泼出,然后再稍事勾点,控制其形。该法还可同破墨、积墨交错互用,常用在面积较大的形体或配景等处。
4、宿墨法:将墨水放置几日后,使墨与胶分离,再用其作画,在纸上便出现水与墨分离状的浸化水渍,墨沉在纸上,水向外浸化,具有润泽中而留形的水墨变化效果。宿墨现有专售,可直接购买使用。
中国画的笔法、墨法虽丰富多变,但主要是从以上几种笔法、墨法变化而来的,在笔墨的运用中,要将这些笔法、墨法灵活掌握。一方面要注重对传统笔墨的了解,另一方面还要根据画面的意境吸收新的表现元素而不拘泥于固有的笔墨程式,才能以恰当的笔墨语言抒写和传达当代的写意精神。
三. 构图
构图即章法,在“六法”中称为“经营位置”,是指画家将艺术构思在画面中进行组织安排的过程。构图的方式多样,主要体现在画面构成中各部分的主次、交错、呼应、取舍、均衡、藏露、疏密、虚实、留白等关系的处理。构图首先要注重大的形式,把握好点、线、面及主与宾、开与合、虚与实等因素的相互联系,完美的构图是画面中诸种因素与内容表达的和谐统一。
1、点、线、面:点、线、面是绘画的三种基本形状元素,它可以归纳所表现的物象,也可以是纯抽象的形式。大到构图,小到笔墨技法,无不涉及到点、线、面的经营。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是形成画面形式美的关键。点、线、面的构成特征,体现了画面的不同形式风格。
2、主与宾:主与宾是构图中主次对比关系的一种处理方式,表现在笔墨、形状、空间等诸多方面。要从笔墨形式语言及构成关系上处理主次,既要注意大关系的主次,也要注意大关系下小部分的主次。在中国人物画中,人物通常是画面的主要部分,其它的道具、衬景作为烘托人物的次要部分,要以主而设次,防止喧宾夺主、画面杂乱。但在一些现代风格的作品中,对画面的处理也并非以人物和衬景的主次来安排构图关系,而是要打破自然形的完整状态以形状的重构来体现其对新观念和新形式的追求。
3、开与合:开与合是指构图中的物象及形状出现有节奏的聚散分布关系。中国书法的行笔讲究起与收的呼应,中国画的章法布局同样讲究所表现物象及形式因素间的起、承、转、合。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使画面聚散有致,产生有节律的美感。
4、虚与实:虚与实是画面中对构成元素及空间进行对比的一种处理方式。从画面的具体处理来讲,绘画中的虚实无处不在,如:主与宾、浓与淡、线与面、前与后等。这些关系的虚实处理要恰当,不但要与画面形式构成相互的联系,而且还需同笔墨技法结合起来。构图中无关的东西皆可简,以达“此处无声胜有声”之效。尤其要注意空白及正负形在画面中的分布,空白能给人以无尽的空间想象,要运用虚实给人以联想,以有限的画面表现大的意境。
当代水墨人物画的构图多种多样,既可以继承传统人物画的构图特点,又可吸收现代其它画种的构图方法,并不以某种已有的模式为教条。要打破固有形式、样式的界线,互相吸收,交叉运用,在多种形式的构图中体现作品的艺术构思。
四. 造型
中国传统绘画重“神”而轻“形”,注重意象表现,甚至可以“得意忘形”。东晋画家顾恺之早就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强调表现“形”的目的是为“写神”。倪赞也曾说:“画者不过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耳”。由此可见,传统中国画是借所描绘的对象写其心灵感受,抒发内心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而非是对对象进行客观表现。但传统的中国人物画并不是不讲究形,从某种意义上讲,其造型虽然游离于客观表象,但其规范化的模式则更为讲究。可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些规范也常常会使造型陷入概念化的局限。
当代水墨人物画的造型由于其吸收融合了其它多种绘画观念及风格因素,因而出现了多元化的特征:有延续传统的意象表现;有借鉴西方的写实表现;有吸收现代观念的抽象表现等等。但不论是哪种风格的表现,对于中国人物画来讲,画家的造型能力在绘画中都是至关重要的。水墨人物的造型训练一般要从写实开始,首先要从客观角度对所表现的对象特征有所认识:要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要了解人体的解剖结构特征;要了解表现对象的形体和空间特征等。只有通过这些了解:才能以此为依据把自然形象转换成艺术形象;才能用艺术的技法语言对形象去进行造型表现;才能对形象进行变形及升华;才能将绘画造型与画家的艺术风格、个性追求、笔墨形式等联系起来。
素描、速写、白描有助于造型能力的提高,是进行造型基础训练的常规手段,也是水墨人物画需要掌握的基本功。通过这些训练,可以了解造型规律,正确把握人物的结构关系,熟悉人物各种动态的造型特征。在此基础上再将水墨技法语言与造型结合起来:或以客观形象特征为依据,用写实的风格去体现社会中不同的人生状态;或继传统风貌,脱离表面的形似,概括人物造型,弃“形”而求“神”,用写意的笔墨语言使人物造型浑然天成;或结合现代观念,开拓艺术风格,使造型超越传统和客观表象,体现出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新的审视和思考。
对造型的把握要有一个漫长的磨练过程,只有循序渐进,不断深化,才能打好造型基础,进而形成自己的艺术风貌。
五. 色彩
传统中国画讲究“随类赋彩”。它与西画表现物象在不同光线下条件色的复杂变化不同,其强调的是相对稳定的对象固有色表现,以固有色的相互衬托及本身的浓淡变化去表现画面的美感并抒发画家的情绪。为了表达主观意象和情趣,传统中国画还常以意设色,在用色上不囿于色相自然特征上的相似,而是根据画面的需要自由主观地处理色彩关系,通过大胆地夸张变色来表现画面的意境和美感。
中国水墨画还常以墨代色。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运墨而五色具” 。水墨能最大限度地概括物象的色彩特征,具有单纯当中求丰富的色彩感。尽管历来对 “五色” 的具体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但皆指以水调节墨色所出现的多层次浓淡干湿变化。墨色以黑、白二色为全色,一张画的效果如何,画面上的黑白关系及不同墨色的排列秩序至关重要。
当代水墨画的色彩体现较之传统绘画更为多样,可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中外其它风格元素来进行表现:既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既可以是传统的,也可以现代的;既可以是理性的,也可以情感的。对多种元素的吸收融合,会让当代水墨人物画的色彩表现变得更为丰富多样。
六. 学习方式
古人的学画方式是“传移摹写”,其意是通过对前人范本的临摹达到学习和传承的目的。
传统中国画是一种超逸的艺术,与现实生活始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其重“心源”,从艺术理念上主张关心心灵的真实,把绘画看作是心灵的写照,并以主观认识所形成的程式去对事物进行绘画的表现。学习中国画也需首先把握传统绘画的内在精神,尽管传统的中国人物画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对于古人所具有的与万物相融的心灵情操,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美学法则,重视传神和意境创造的画意追求,不受时间、空间、形、色局限的观察方法,既规范又自由的表现手段,富于装饰性和韵律感的形式美感等艺术精华,都值得当代画家去认真地予以总结和发扬。
但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学习方式与传统的“传移摹写”毕竟有所不同,其除对前人传统的继承临摹外,还需对新的观念、新的形式风格、新的表现角度等方面进行学习和吸纳。继承的目的不能抱残守缺,只有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才能赋予艺术以新的生命力。因而,当代中国画画家仅靠对前人的学习显然是不够的,它不但需要对传统的写意精神和笔墨技法有较全面的理解,需要有对书法、篆刻、诗词、文学等多方面修养的画外功积淀,还需要有写实造型基础及对其它造型方式的把握,需要有对新技法的开拓和新观念的体现,更需要利用笔、墨、纸、水、色为媒介和载体以个性化的创作方式去表达对水墨艺术的思考,运用奇妙的幻想、强烈的对比、绚丽的色彩、昂扬的节奏等跨越时空界线构成奇幻的画面,来体现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开放性、延展性和实验性。
从以上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六法”运用来看,六法仍是当代中国画学习和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和要素。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不同的表现风格都要运用一定的艺术语言把艺术家经过锤炼的立意、构图、造型等手段具体化、明晰化、完善化,因而,画好当代水墨人物画就要在绘画形式、造型方式和技法语言上下功夫,不仅要有“即兴而就”“挥洒自如”“聊写胸中之逸气”的情感抒发,还需要在传统基础上对各种当代元素进行理性地借鉴吸纳使其融会贯通。中国水墨人物画创作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规律,学习中国水墨人物画必须要具备中国画应有的传统素养及技法知识,但水墨人物画迄于今天,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需运用当代人的思维和表现方式,不仅要在当前艺术状态中继承民族艺术的优秀传统,还要结合当代的艺术观念并吸收外来的艺术元素为水墨人物创作注入更多的活力,使其与传统有机融合从而进行新的生发和开拓。只有这样,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才会从多方面的艺术营养中得到有益的启示,画出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中国水墨人物画。
2007年11月于山东工艺美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