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画坛齐鲁风》访谈(一)
作者:于新生 时间:2022-10-22 点击:1209
《山东画坛齐鲁风》访谈(一)
2018年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文化和旅游厅、山东广播电视台联台摄制、山东画院实施拍摄的四集大型人文艺术纪录片《山东画坛齐鲁风》开拍,于新生应邀接受了摄制组的采访。
《中国画坛齐鲁风》首映式
《中国画坛齐鲁风》首映式专访
记者:
山东年画在全国很有影响,请您谈谈新中国成立之后,年画为什么会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新年画创作与传统年画有什么区别?
于新生:
年画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绘画形式。
在延安时期,我党就非常重视年画创作,一些文艺工作者根据当时政治宣传的需要,在传统民间年画形式的基础上加入新的表现内容,以此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例如“团结抗战”“军民一家”等等。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对年画更为重视,文化部发布的一号文件即是由毛主席亲自批示的《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其作为新中国年画发展史上的一个纲领性文件,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年画的重视。由于当时没有现在这样广泛的媒体网络等,社会宣传渠道有限,就绘画的形式来说,最为普及的就是年画。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挂年画,实际起到了一种社会宣传画的作用,因而文化部下达文件在全国推行年画改革及其创作,是利用年画这种艺术形式对新社会进行宣传的一个重要举措。
对传统年画进行改革,首先改革的是表现内容。用年画原有的形式,换上适合政治宣传的新内容,是当时年画改革的主要关注点,也即年画所谓的"旧瓶装新酒"阶段,而对于年画的形式特点等,则不是改革的主要方面。正是从这个阶段开始,为响应文化部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文件精神,很多的专业画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年画创作。由于专业画家的介入,其年画创作者就不再局限于民间层面,从而也使年画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五业兴旺》吕学勤 约上世纪六十年代
我党一贯倡导艺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针,而最典型的贴近老百姓的画种就是年画。比如从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角度来说,其要配合形势,歌颂社会主义,歌颂人民,当然也包括一些具有社会共性追求的吉祥如意、驱邪避害、庆丰收等内容,都是健康向上的。而为人民服务,就是年画除现实生活实用功能外,其审美须按百性的标准和需要去进行设立,要让百姓喜闻乐见,百姓喜欢什么样的艺术表达方式,作者就要最大限度的放弃自己的个性表达,按百姓的标准去做,以迎合百姓的审美习惯:使年画内容更贴近生活一些;形象更美好一些;色彩更鲜艳一些;风格及表现方式更符合大众口味一些。因为,年画是给老百姓看的。
在杨家埠年画社考察民间木版年画印刷工艺
新年画创作与民间年画虽然有联系,但区别也是明显的。民间木版年画有构图饱滿、色彩鲜艳、造型夸张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除民间层面的审美追求外,实际上与它的印刷工艺有很大关系。如民间木版年画中出现的铁线,其用单刀在木板上两边儿刻,把中间的线条空出来,从而就形成了非常匀称的线。它的主板基本上都用这种钱条布滿,不留很大的空白。在印刷过程中,线就成了版上的一些支点,使墨色刷到版上后,对纸起到支撑的作用,以避免纸塌下去污染画面,色版上的色块在画面中同样也起这种作用,因而民间木版年画每个地方都有线,每个地方都有颜色,线和色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其构图及造型也需依这种工艺去进行变化。此外还由于民间木版年画是刻版印制,使得这种工艺不宜用很多的版去表现,须最大限量的限制版的数量,以减少成本,一般也就四五块版,从而形成了其色彩单纯的较果。由此可见民间木版年画构图饱滿、色彩鲜艳、造型夸张等艺术特色,正是在这种工艺中形成的。与民间年画相比,专业画家创作的新年画则有所不同,由于他们的年画大多是采用胶版印刷,因而在创作时就没有木版年画的这种限制,既不需要去进行木版的刻制,也不需要去对色彩的数量进行限制,并且很多作者在创作时运用了手绘的方式,仅是把画稿画出来,然后便由出版社用胶版进行印刷。再是这些画家原来的专业大多不是从事年画创作的,有从事中国画的,有从事油画的,也有从事别画种的,他们在进行年画创作时便会不自觉的把自身专业里的东西带入到年画创作中。如一些画中国工笔画的画家在新年画的创作中运用了工笔画的不同墨色勾线、晕染等技法,还有的画家结合水彩等技法,形成了擦笔年画等形式。
记者:
山东年画在美术界有很大影响,请您谈一下山东新年画的创作状况。
于新生:
山东有非常丰厚的民间年画传统,潍县杨家埠是中国三大民间年画产地之一,这种传统为后来山东新年画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在胶版年画产生之后,山东民间木版年画依然保留、运用和继承了这种传统,并在杨家埠成立了民间木版年画研究所,对民间年画的研究保护及利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山东新年画创作在全国也一直是走在前列的,创作活动和创作成果非常多。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东新年画就引起了全国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协副主席蔡若虹曾评介“山东年画有三好”:第一,是题材内容好,第二是艺术形式好;第三,是创作组织工作好。当时山东比较突出的年画家有单应桂、吕学勤、施邦华、朱学达、白逸如、谢昌一、李百钧、杨文仁等,他们创作了大量的新年画作品,对后来山东新年画的创作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如:单应桂的《育苗》《湖上小学》,吕学勤的《科研小组》《五业兴旺》,白逸如的《书记开会回来了》《山东大姐学插秧》,施邦华的《水库好》《征服自然的人》,朱学达的《八大员》《曙光初照演兵场》,谢昌一的《好嫂嫂》,李百钧的《忙种时节》《女炮兵班》,杨文仁的《劳动归来》等,均体现出了这一时期新年画较为典型的风格特点。
《育苗》单应桂1965年作
《劳动致富连年有余》于新生1983年作
文革之后,在前期年画探索的基础上,山东新年画创作又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期。山东文化部门非常重视新年画创作,并又于1977年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行了山东年画晋京展,同样受到了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改革开放后,随着当代观念对传统样式的重新审视,进而又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年画形态,这些形态注重当代观念对民间传统语言符号的运用,表现形式与过去的年画相比又有许多创新,形成了一种更为新颖的当代年画风格。这一阶段的年画创作以潍坊地区为主,出现了一批非常有活力的新年画作者,其作品在历届全国美展中曾屡创佳绩。新年画的这些创新和探索,与时代的发展及观念的更新密切相关,是在专业画家的参与下,吸收多种艺术元素从民间年画特征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并显现出了年画创作不同阶段的前后延续性。
由于年画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很强的民俗实用性,随着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通俗意义上贴年画的习俗也产生了改变,出版社的年画发行量开始萎缩。但年画作为一个画种,仍有不少作者坚持创作,并在其借鉴运用及形态转型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记者:
据说当时有的美术院校还设立了年画专业,现在状况如何?
于新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年画和连环画是当时美术门类里面最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态,首先是在中央美术学院设置了年画、连环画专业,并培养了一批年画、连环画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主持年画专业的主要有杨先让、靳之林、冯真等先生。但随着后来年画的萧条,中央美院的年、连系便改成了民间美术研究室,以后民间美术研究室也没有了,变为了试验艺术系,成了一种具有现代观念意味和艺术实验性质的现代艺术专业。
在中央美术学院设立年画、连环画系不久,山东艺术学院随之也设立了年画专业,当时主持这个专业的是单应桂老师。单老师对民间年画有极大的创作热情和责任心,一直坚持新年画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她不仅自己创作了很多的年画,而把年画作为一个专业在山东艺术学院进行设立,也是她首先提出来的。但在中央美术学院年、连系改专业之后,山东艺术学院年画专业也转型改成了版画专业。
以上这两所美术院校开创了年画进入高等美术教育的先河,但所设置的年画专业存在时间都不长。
在山东艺术学院为年画培训班学员授课
在山东艺术学院为年画培训班学员授课
记者:
有人认为民间年画的造型看上去与西方现代绘画似乎有一些相似的地方,请谈一下民间年画与西方现代绘画的不同,其对山东中国画创作有什么影响?
于新生:
当代艺术思潮在中国出现后,是有一些人认为民间美术的造型表现与现代主义有相似之处,尤其是觉得其中有些造型像西方立体主义的东西。其实,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态。民间美术造型表现的出发点,是要把心中的“意象”完整地体现出来,比如其在人的侧面表现出两个正面的眼睛,这是因为他们认为:人就是有两个眼睛,不是一个眼睛。由此可见其所表达的实际上是一种“意象”写实,是内心对写实的一种追求。而西方绘画则是在经历了写实阶段以后才出现了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实际上是对现实形象的一种破坏,其打破写实,利用对象不同的正面、侧面所体现出来的形状,重新去组合出一个新的造型。所以说,尽管民间美术与立体主义及其它的一些西方现代形式在形态上可能有一些类似,但其本质的表达是不同的。
年画学术研讨会
至于民间美术对中国画的影响,我觉得这种影响是有的,如有一些画家通过对民间美术语言形态的借鉴,再加上对西方现代绘画观念的一些运用来进行艺术的表现,这属于现代绘画,其与单纯的民间美术也不属于同一概念。但从山东中国画的创作来看,虽然也有画家结合民间美术的语言来进行中国画的体现,可为数不多。山东的国画人物总体来说,基本上还是以传统风格、写实风格及当代形式探索这几种表现方式为主。
2018年10月(根据采访录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