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窝儿

作者:于新生    时间:2023-01-25    点击:1074



灯窝儿

 于新生

我刚记事的时候,乡下的大部分村子没有电,仍是点油灯,但此时油灯已换成了洋油”灯,油灯上加了玻璃罩儿,比以前豆油灯那豆粒儿大的光亮明快了不少。


 炕头    

  

放灯的地方叫灯窝儿。过去农村的房子分里间和外间,里间是卧房,外间是活动场所里、外间有墙相隔,外间靠墙的是灶台,里间靠墙的是炕,灶台与炕相通。灯窝儿就处在灶台和炕的上方,是房子里间与外间墙上的一个小窗。油灯放在这小窗上,可同时给里间和外间照亮儿。

    

                                             《摇钱树》

                                       

在里间一面,灯窝儿上着一张木版印的《摇钱树》画中树上结了很多宝、铜钱,有童子在摇晃树枝,树下端坐一老财主,正张罗着伙计们树下用耙子收钱。《摇钱树》的贴法与其他画有所不同,其只是将画上边贴在灯窝的上沿,下边则包粘在一根秫秸杆上,秫秸杆中间系了根麻绳儿,可将画卷起,想看外时,就把这摇钱树掀起,将麻绳挂在灯窝儿上方的钉子上,灯窝儿露出来不想看外面时,就将摇钱树放下来,把灯窝儿遮住。按姥姥的说法儿,画儿掀起或放下,就摇动了这摇钱树,树上会掉下金钱、元宝,一家人便享用不尽,吃不愁,穿不愁……

姥姥腿脚不便,常年坐在炕上,这灯窝儿就成了她与外面沟通的唯一窗口。那时姥爷早已去世,姥姥这家里的最高长辈。是长辈就得管事儿看不见的事她一般不管,而看见的事则一定要管。由灯窝向外间看是灶台,因而这做饭炒菜就成了姥姥必定要管的事儿。舅媳妇儿贤惠,对长辈的话是百依百顺。只要是忙活儿,就总是不厌其烦的向姥姥请示:娘,您看这菜切这么长行吧?姥姥把脸探到灯窝里,或说:再长点儿!或说:再短点儿!如觉得合适,就说:嗯!媳妇儿的这种请示可不是请示一次就行了,是干同样的活儿得每次都问。如果不问,姥姥就会把脸探到灯窝里问舅媳妇儿:让我看看你那菜切得是多长?

吃饭的时候,姥姥好透过灯窝往外瞧,她喜欢一大家人围在一起子孙滿堂的热闹样儿。舅媳妇儿把好吃的凑成一盘端到炕头上,但姥姥舍不得全吃完,总是从灯窝里把盘子递说:我吃饱了,让孩子们吃了吧!

 

民问刺绣与剪纸

 

姥姥平时在炕上也忙活儿,做些针线,些花草些剪纸啥的,那活儿做得可是精细,无可挑剔。她尤其喜欢猴子吃桃,说这猴子喜祥,既能添子,也能增寿。

那时农家以宅子为依托,除了灶台、炕和放在灯窩儿上的油灯外,另外还有三大样儿水缸和柴垛。这三样儿都是储备生活必需品用的:水缸是储水的,水是从村里的水井中打上来用担杖挑回来的,为了用水方便,有时户里的水缸要备好几口;是储的,粮食收下后放在粮囤里,要想吃面,得将囤里的粮食弄出来用石磨或石碾成面粉,再做各种面食;柴垛是储柴草的,那时的农村生火做饭全靠柴草,如无柴草便无法吃上熟食热饭。以上房舍内外这六样,也就形成了早先农村生活的基本状态。进得村来,户内必有灶台、土炕、水缸和油灯,户外到处都是粮和柴垛。到早晩之时,家家户户的炊烟便随家畜之声飘渺萦绕,由此有了人间烟火之谓。

 

灶头

       

后来村子里通,有了电灯,油灯便不见了,灯窝也就闲置起来。但那时姥姥还在,灶台还在,土炕还在,水缸还在,灯窝儿上的摇钱树也还在姥姥仍掀开这摇钱树,通过灯窝儿吩咐着舅媳妇儿。可当姥姥去世后,这灯窝儿便再也没了用处。于是舅舅就干脆从里面将摇钱树贴了灯窝儿,灯窝儿外面便成了储物的地方,放些油盐瓶罐啥的。

没了姥姥,这家里好像也沒了凝聚力,几个舅舅分各自有了住处,一大家子凑在一起的热闹劲儿也就少了起来

又过了几年,村里开始规划改造翻盖新房通上了白来水,吃上了成品面粉,烧上了煤气……这水缸、粮、柴垛灶台、土炕……便不见了,自然这灯窝儿也就不见了。

几十年又过去了,有些庄盖起了楼房再去问孩子们这灯窝儿是啥?已经沒人能答的上来。姥姥连张照片也沒留下,孩子们也就不会知道我姥姥和姥姥的时代到底是啥样了。

不过现在去农村,还能见到有人在屋内贴姥姥在灯窝儿上挂的那种《摇钱树》。这是因为:不管到什么时侯,发财致富、丰衣足食”都是一种向往一种祈寄,一种动力一种慰藉在老百姓的心里,这种美好生活愿望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2022年3月于济南

上一篇     下一篇

地址: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造型学院 (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科技园路)邮编:250300

鲁ICP备14004444号 网站访问量: